建于解放初期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是最初校名。当时,南方各省刚解放不久,各方面的干部都很缺乏。在叶剑英同志的亲自主持下,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决定创立中南党校、南方军政大学、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三所学校,以尽快培养党、政、军和文化等各方面干部。并任命华南分局文教厅副厅长、著名作家欧阳山担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院长,校址设在广州市光孝寺内。广东省省著名的文艺家杜埃、关山月、黄新波,陈残云、华嘉, 黄笃维等同志都在我院任教。招收三期学生后,学院因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而停办。

1953年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撤消

1953年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科)参与组建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后发展为武汉音乐学院

1953年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科)参与组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后发展为广州美术学院

粉碎“四人帮”后,全省广大文艺家纷纷要求恢复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经国家教委审定备案,学院改称为:华南文艺业余大学。同年开始招生。校长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杜埃兼任,刘田夫、欧阳山任名誉校长。学院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和“两为”方向,从严治校,精心育人,艰苦创业,充分依靠社会力量,走社会办学道路,逐步形成自己办学优势,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199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更名为“华南文艺成人学院”。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同志兼任院长,著名文艺家林墉、郭绍纲、汤小铭、罗宗海、王玉珏、郑秋枫、施咏康、雷雨声、饶芃子、陈翘、姚锡娟等任学院学术委员。

2003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关怀下,在广东省文联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在广州番禺区购买了占地93亩的新校址,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化绿化,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省委九届二中全会关于建设广东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发展广东省艺术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文学艺术人才,以适应新时期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学院于2004年4月转制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从而实现了由成人办学模式向普通高校办学模式的跨越,也标志着学院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广东画院 位于人民北路,综合性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广州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是建国后国内最早成立的4间画院之一,1964年改现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8年复办。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有画家工作室、展览厅、学术讲座厅及陈列室。经常举办美术方面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美术展览,编辑出版了《广东画院集刊》、《关山月画集》等数十本画集。每年举办一次院展,并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了个人画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文化交流活动,不少作品为国内各类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自建院以来,广东画院先后聘请十八位著名画家、著名美术理论家为艺术顾问,他们是:余本、黎雄才、蔡迪支、赖少其、王肇民、黄笃维、胡一川、王立、迟轲、陈少丰、崔德祺、刘斯奋、林近、林墉、汤集祥、汤小铭、王玉珏、饶宗颐。

广东画院的职能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专业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计划,并组织实施;发掘和培养有显著成绩、有独特风格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名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精品,为国家积累艺术财富,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陶冶情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她培养出的艺术名家遍及海内外,在当时就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艺术类名校。著名艺术家刘海粟长期任该校校长。

上海美专由刘海粟于1912年11月23日创建于上海乍浦路7号,当时名为「上海美术學院」。1915年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迁址于上海法租界菜市街,1921年再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定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上海美专建校之初仅有绘画一科,专攻西洋画,后改为西洋画科。1919年成立校董事会,由蔡元培、赵鞠椒、王震、沈恩孚、黄炎培等社会名流组成,同时学校增办为四个专业和两个师范科: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劳作科、高等师范科和初等师范科,成为设置完善的专门美术学院。同年,该校在中国首次提出“不论男女均可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制。1947年明确设立五年制学校。

195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院系大调整中,上海美专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大学艺术系一起并入新成立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从上海迁至南京。后于1958年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创办于1922年春,在全国公立美术学校中,建校最早。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州已开始活动,社会上出现了进步与反动思潮的斗争,美术界亦受影响而有所反映。该校成立前一年即1921年,广州美术界进步人士曾组成一美术团体,名为“赤社”,于是年10月举行广州首次西洋画展,曾轰动了广州美术界。以后爱好美术的青年日渐多了起来。于是广州市教育局长许崇清委托画家胡根天、冯钢百筹设美术学校,以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东北角空地搭葵棚为临时校舍,廖仲恺题校名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由许崇清兼任校长,胡根天为教务主任,冯钢百为总务主任。先设西洋画科,招生80人(内女生十二人),于1922年4月24日开学。学制四年毕业。

1923年以后,西洋画科每年招生一班,师生人数日增,为广州西洋美术的启蒙运动,开创了新局面。

1925年,爆发了省港工人大罢工运动,接着发生了“六·二三沙基惨案”,市美师生以画笔作武器,投入这场爱国运动,增加了宣传的效果。这年,许崇清调任省教育厅长,市美校长由胡根天继任。由于学校规模扩大,乃迁校于越秀山南麓三元宫旁。增设中国画科和艺术师范科。

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市美教师关良及毕业生昊琬(吴子复)、伍千里等七、八人参加北伐队伍,从事绘画宣传工作。宁汉分裂后,这些人离开北伐队伍,继续从事美术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特别是12月广州公社起义失败后,广州处于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下。不久,胡根天被逼免职。由司徒槐于1928年2月接任校长。3月29日学生参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祭,学校当局诬学生中有“异党”活动,逮捕了学生十多人,发生了学潮,引起市学生联合会和教职员联合会的反对,学潮持续了七、八个月,结果学生被开除了十多人,被逼退学、转学的三十多人。

1931年,由李居端继任校长,班数增加。乃迁校于惠爱西路原市立三中校舍(现中山六路惠爱市场)。

1936年,由李金发继任校长,继续扩建校舍。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市美停办。停办时,在校学生有352人。

总计自创校以来,十五年间,毕业学生近六百人。计西洋画科毕业十一届,共210人;中国画科毕业六届,共130人;图案画科毕业四届,共150人;艺术师范科毕业三届,共94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 简称中国美协,是中国各民族美术家组成的人民团体,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发起单位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中国美协会址设在北京。在中国各省(除台湾外)、直辖市、自治区成立分会,称中国美术家协会(省市区)分会。1990年后,各分会改成为中国美协的团体会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会改为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冠名的美术家协会,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改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协由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管。

中国美协吸纳在美术创作、美术评论、美术史研究、艺术设计等方面成就卓著者为会员,集中了全国有成就、有影响的美术专家、学者,是综合美术各门类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美术组织。

中国美协负责组织、指导全国美术家进行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展览的组织、实施、评选、评奖,举办大型的全国性美术展览和各种学术展览,出版学术刊物,开展学术研讨,提倡美术教育,努力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构建和谐向上的美术家之家,努力促进中国美术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美协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美术交流,举办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美术展览,接待世界各国的美术家访华并组织中国美术家出国访问,与各国美术界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增进同世界各国美术家的友谊和合作。

中国美协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主席、副主席,组成主席团;主席团聘任秘书长、副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会务工作。